9月19日,阿里官宣,阿里云三款通义千问主力模型再次降价。其中,Qwen-Turbo价格较之前直降85%,低至百万tokens 0.3元,Qwen-Plus和Qwen-Max的输入价格分别再降价80%和50%。
实际上,此次降价行动并非孤例,AI大模型已经进入了又一轮降价潮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市场的日益成熟,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,价格战成为各大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。
一系列动作背后,关于大模型商业化之路走向何方,仍未有定论。而好消息在于,大模型厂商在主流行业的应用落地已经显示出提速趋势,B端中标数量普遍大幅增长。
继续拼价格
今年5月以来,国内多家科技巨头如BAT、科大讯飞、字节、智谱等多家企业纷纷加入AI大模型的价格战,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用户,开启了大模型“厘时代”。
国际上,包括Anthropic、Character.AI等在内的海外AI创业公司也在积极调整模型价格,以应对市场竞争。
海外知名厂商OpenAI在其最新推出的OpenAI o1系列中开辟了mini版,是一个较小的模型,在使用与o1相同的高计算强化学习 (RL) pipeline 进行训练后,在许多推理任务上实现了相媲美的性能。但在MMLU等任务上的表现则不如GPT-4o,并且由于缺乏广泛的世界认知而在GPQA基准上落后于o1-preview。
值得关注的是,OpenAI这一经济高效的“小模型”比预览版本便宜了80%,成本效率显著提高。
厂商间大规模的价格战并不是恶性竞争,虽然价格下降了,但摩尔定律并没有在AI大模型的赛道上消失。
以通义大模型为例,其旗舰模型Qwen-Max性能已接近GPT-4o,新一代开源模型Qwen2.5中72B性能超越Llama 405B。
而大模型厂商之所以敢于降价,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带来的成本降低。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模型训练、优化和部署技术的不断成熟,厂商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,从而降低单位成本。
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曾表示,大模型每百万Token调用成本从去年120美元(约人民币800元)降到今年不到人民币1元,下降了99.9%,根据估算,未来成本很有可能再下降99.9%。AI相关的成本会越来越低,技术落地应用也变得更为容易。
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AI大模型厂商大规模降价的本质是让利给企业和开发者,使其像基础设施一样,人人可用,从而扩大AI企业的市场空间,吸引更多用户。在价格和性能的双重更新之下,实现用户规模的大幅增长。
百川智能CEO王小川也对大模型价格战持比较积极态度。他曾表示,竞争导向除了会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,还可以减少AI大模型行业的人才、资金等浪费,“很多企业开始清醒了,意识到不一定非要自己研发大模型,反而退回到大模型的用户角色上,整体社会资源的浪费就会减少很多。”
商业化出路还未明朗
然而,降价只是招揽用户的手段之一,内卷不能共赢,最终还是要走向“应用”。
近期,百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近期也曾公开表示,没有应用,基础模型一文不值。他呼吁:“大家不要卷模型,要卷应用!”
其实,降低价格是为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。低价可以带来更快的商业化落地,衍生出更多的微调、推理等需求,进而逐步盘活国内AI应用及国产算力发展。
华创证券研报认为,整体来看,降低成本是推动大模型快进到“价值创造阶段”的关键要素,更低的成本价格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复杂业务场景需求,充分验证大模型的应用价值。
降低价格后,国内的多家大模型厂商开始在应用端下功夫。
百度、科大讯飞、智谱AI、腾讯云、阿里云等多个大模型厂商积极探索大模型B端应用,覆盖领域包括教育、科研、通信、能源、金融、传媒、运输、商业服务、医疗、制造等多个主流行业,在多个行业快速落地。
网易有道推出的国内首个教育垂直大模型“子曰”、医联推出的MedGPT大模型等等帮助客户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升级,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大模型烧钱的速度有目共睹,所有商业体都不得不加速商业变现。
AI独角兽企业MiniMax CEO闫俊杰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AI创业公司的收敛速度非常快,美国创业公司目前基本仅剩OpenAI、Anthropic以及可能将被收购的Character.AI,预计再过两年左右,国内的格局也或将从“百模大战”变成仅剩个位数的企业。
而OpenAI作为AI大模型领域的领头羊,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化变现的各种路径,不仅推出了mini版模型,还聘请了Coursera前首席营收官领导教育业务,旨在拓展K-12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的市场份额。
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曾多次强调,OpenAI将转变为传统的营利性公司。
近期消息显示,OpenAI已就融资事宜与投资者交流,并考虑调整公司架构,以提高对金主的吸引力。与此同时,Sam Altman正在与几家银行洽谈,以循环贷款的方式筹集50亿美元。
此前曾传出消息,称“草莓”的订阅价格或飙升至2000美元/月,飙涨100倍。不过,OpenAI o1-preview和o1-mini最终发布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,只是限定了使用次数,o1-preview每周限制使用次数为30条消息,以降低推理成本。
今年,随着诸多大模型获得备案许可,围绕大模型相关的商业化进程也开始进一步提速。
国内方面,百度披露的数据显示,2024年1月~8月,国内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达到475个,约是2023年全年中标项目数量的5倍;中标金额更是达到15.35亿元,约是2023年全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披露金额的2倍。
随着OpenAI等海外巨头的加速商业化步伐,全球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将进入新阶段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化路径,将是所有AI大模型厂商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面壁智能CEO李大海表示,当前所谓的价格战,多多少少有一些营销的成分在,但未来会出现收益与长远发展兼顾的方式,那样才是行业发展的健康路径,才能让千行百业的大模型应用真正落地。
AI独角兽企业MiniMax CEO闫俊杰也认为,未来,只有技术能快速进步,商业模式上也能找到好循环的公司,才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能长期发展的公司。